商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通知公告

湖湘县志丨新化:湖南开放之先 百年前的工业翘楚

【发布日期】2016-12-05  【浏览次数】2384次  【字体选择】   【关闭

  

“头顶太阳,眼眸邵阳,脚踏益阳,身在汉阳。尾摆长江掀巨浪,手摇桨桩游四方。”这首扣人心弦的豪迈歌谣,曾在资水和长江的千里江面上回荡两百多年。歌者的家乡在哪里?打开地图,按歌索骥,这块土地正是新化。这首歌,就是一直唱到上世纪60年代的新化毛板船歌。

1799年(嘉庆四年),新化洋溪船民杨海龙生意蚀本后,孤注一掷,租了两条木船运货至汉口,卸货后,面对逆水而上的漫漫归程,杨海龙发愁了。急中生智,他做出了个大胆的决定:把船拆了当木材卖掉,回家后再赔偿新船。

由于汉口木材金贵,杨海龙卖掉旧船轻装回家,给船主重造两条新船后还有剩余。绝境中的一扇大门从此开启,杨海龙干脆再走极端,设计了一种世界航运史绝无仅有的毛板船:用铁钉将近似原木的木板钉成扁平肚大的一次性船舶,一次装煤60到120吨,资江涨水时顺流而下直达汉口,先卖船木再卖煤炭,船员轻装陆路返回。

资水有惊心动魄的72险滩,毛板船作为一次性船舶,载重量大而轻脆易碎,人称“蛋壳子”,千里长路,一旦触礁,瞬间瓦解,船员归为鱼腹。如果顺利到达,则获厚利,回家可以造屋买田。

这是一种以命相搏的利润。为了生存,梅山子孙把生命的得失看到十分坦然,他们在浪急风高中豪迈高歌:“船打滩心人不悔,艄公葬水不怨天。舍下血肉喂鱼肚,拆落骨头再撑船”!

把“第一县城”建在武汉

从1799年杨海龙造毛板船到1962年资水柘溪大坝蓄水断航,160多年间,毛板船成为新化人闯荡江湖的主要载体。水运的繁荣,封闭的古梅山与“九省通衢”千里一线,武汉成了新化向往的大世界。毛板船兴起后,木材、南竹、煤炭、瓷器、纸张、山货等新化特产有了广阔市场,带来了新化商品经济的全面繁荣。

“驾船要驾毛板船,骑风破浪走江天。一声号子山河动,八把神桡卷神鞭。”驾着毛板船闯汉口,成为近代新化“对外开放”的主旋律。新化从1072年建县到1949年以前,一直是旧宝庆府五县之一。闯汉口的人越来越多,以新化船工为主,在汉口形成了宝庆帮。

嘉庆初年,以“宝庆帮”为大旗的新化船工占据了龟山头斜对面长江汉水交汇处的回水湾码头。后来,徽帮趁宝庆帮返船之机强占。一百多年间,为了争夺码头,双方文武攻防不断。1856年(咸丰六年),湘军将领、宝庆人刘长佑将曾国荃请到宝庆码头巡视以壮声威。1889年,徽帮依仗李鸿章势大,企图买通汉阳知府判决码头归属,宝庆帮据理力争,汉阳知府两边不敢得罪,想出了一个极为荒谬的办法,他找到一双练武用的铁靴,声称哪帮有人穿上烧红铁靴走三步,码头即归该帮。徽帮面面相觑时,一个新化理发匠挺身而出,穿上铁靴走了五步。从此,码头归属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