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湘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蒙湘文化 - 天堂草原

沙海明珠恩格贝

【发布日期】2016-12-06  【浏览次数】6351次   【字体选择】   【关闭

  

  恩格贝,一个美丽的地名,在蒙语中意为平安、吉祥。据说历史上的恩格贝曾水草丰茂,牲畜成群。后来历经战乱,垦荒和过度放牧,逐渐沙化,失去了往日的胜景。经过二十多年恢复生态环境的努力,如今的恩格贝又逐渐恢复了昔日风貌,景色宜人。

  随着沙漠绿化和沙产业的发展,恩格贝依托沙漠景观和种养殖业的特色,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把生态建设与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开发了植树游、沙漠绿洲观光、观珍禽动物、水上娱乐、沙漠生态农业观赏等项目,形成了五大功能区二十多个景点。主要景点有鸵鸟园、孔雀观赏园、中日友谊林、地震遗址、沙漠绿洲、漠海长城、沙漠大峡谷、恩格贝召遗址、死人塔、神泉、月牙湖、远山纪念铜像、神石、葡萄采摘园、松树园、药材精品园、沙漠探险通道等。在夏季,恩格贝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库水清澈,果实飘香的生态旅游景观。

  记者年初时到鄂尔多斯市采访,巧遇了一位好久不见的同学,他在一家私营的企业里工作,不是很忙,但很热情。老友相见,难免要召集一群朋友聚聚。也不知道是谁说的:“我们去沙漠吧!这个季节正好不冷也不热,去玩玩也好。”在众人的鼓动下,一群人便驱车来到了地处鄂尔多斯市库布其沙漠腹地达拉特旗段,离包头60公里的恩格贝沙漠。

  恩格贝的旅游业是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恩格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漠景观,区位优势以及基础条件的完善,为旅游业兴起和发展展示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恩格贝的美,不像众多园林的精雕细琢,曲径通幽;也不像名山大川的奇美俊秀,鬼斧神工;更没有皇家宫殿的恢宏大气,威严壮观;它的美,完全在于野树杂草的和谐相处,沙漠与水源的相互依赖,以及建设者对自然的粗朴修饰。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是自然的随意展现,以及人类的羞涩隐退。这里没有商铺,没有导游,去哪里,如何走,都由你自己做主。



  那里的生态——很天然

  当走进恩格贝生态示范区阳光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放眼望去,一排排拱型暖棚似等待检阅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两旁,犹如一片湖水惬意地躺在沙漠绿洲的怀里。朋友热情地说:“这个示范基地始建于2008年,2009年初步入正轨生产。它与恩格贝种植园区、养殖园区、沼气工程区以及微藻生物育种基地4个园区组成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现代阳光农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园,也是恩格贝发展沙产业的一个典型。4公里的水湖自然条件,选址规划有2420米深井取的水沙漠温泉、国际会议中心、五星级酒店等体现‘后花园’景观的休闲度假核心区。特色养殖初具规模,目前已经建成了鸵鸟、孔雀、山鸡、珍珠鸡、贵妃鸡和乌鸡等家禽养殖区等,很能吸引游客眼球。”   

  踏进生态区不远,我们看见了数处大小不一的水泊,有的清清水泊直接以黄褐色的沙丘为岸,游动的沙子随时可以滑入水中,真担心沙子会埋没了水面,然而这种担心尚属多余,因为它们已经睦邻很久了。水因为沙丘而越发清澈,沙丘因水而更富有灵性。有的水泊四周长满了芦苇,白色的芦花,绿色和淡黄色的芦叶掩映在水面上,与蓝天白云嬉戏水中。所有这一切丝毫没有人工干涉的痕迹,也没有烦人的蛙声,亦无飞虫搅动如鉴的水面,清澈的秋水静静地展现着一幅幅天然佳作。偶有微风拂过,草叶轻摆,芦花如浪,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秋水泛起涟漪无限,画面褶皱了一下,又渐张弛舒展。无需长久凝视,便可以将眼前的画面牢记心底,因为它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视觉的愉悦,更是自然对人心情的安慰。

  那里的植物——很丰富

  在恩格贝,沙产业很发达,当走进鄂尔多斯高科技沙生植物园区,你就会发现,这里简直就是一个植物的王国,在总面积1181亩的植物园区内,核心建设区分别设置并建成五滩、八丘、三十园。 

  五滩是马蔺滩、萱草滩、景天滩、芨芨草滩、金焰滩。八丘是白刺丘、臭柏丘、杠柳丘、火炬丘、杨柴丘、沙芦苇丘、沙鞭丘、甘草丘。三十园是沙生植物30园区的名称以植物分类为依据,一属一园,园区以木本植物为主。三十园是核心区之重,构成丰富多彩的植物王国,尽显植物的多样性。三十园各有所长,各有所依,园中有园,景中有景。三十园是几百种植物共生、互生的植物大家园。三十园面积为400亩,收集植物19科、31属、200多种。后续历经3~5年引进品种和驯化珍稀濒危植物种可达到500-1000种之众,成为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 

  结合自然形成的沙湖景观,在沙湖湖畔建设总投资预计4000万元的观光塔和1015万元的水岸广场。观光塔总占地面积4945平方米,建筑高度93.5米,地下1层、地上17层,建筑面积8455平方米。水岸广场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

  建设完成后的具有鄂尔多斯特色的沙生植物园区,全面展示温带荒漠丰富的沙生植物种质资源和成功的防沙治沙模式,让公众获得沙生植物学的科普知识、了解防沙治沙的原理和方法,提升生态道德教育水平。促进国内外治沙技术和种质资源的交流,全面开展人工治沙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和监测,积累科学观测数据,为人工沙地治理和种质资源保育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解释。



  那里的鸵鸟——很嘴馋

  离开水泊,继续前行,踏上石头小路,沿着微染秋色的蓬头柳树林,随处可以看到各色高矮杂草相伴而生,或浓密或稀疏,自由地享受着秋天下午的阳光。远远望去,芦花深处有几顶白色的蒙古包散列在黄绿色的胡杨林前。看到这些,眼前仿佛出现了蒙古族生活的美丽画面,穿着牛皮靴子的蒙古大哥带着几个手拿牧鞭的少年,吆喝着成群的牛羊游荡在蓝天白云下。韵味独特的马头琴悠远舒缓,与嘹亮的蒙古牧歌相辅相成,飘荡在无际无边的草原上,体现出蒙古人的开阔胸襟。

  穿过石头小路,眼前闪出一片开阔地,芦苇和水滩形成一个月牙形大湾,无数只鸵鸟在草地上啄食。这些鸵鸟对游人没有丝毫畏惧感,因为它们是这里的主人。只要手中拿着食品,一群鸵鸟会哗啦一下子将你围住,每只鸵鸟都有傲视你的优势,伸着脖子,牟利的眼神盯着你和你手中的食品。这种场面让人不由得心生恐惧,害怕鸵鸟对我们发起攻击,于是立刻逃离鸵鸟的包围。但各位好食的鸵友会迈开大步,锲而不舍地追着你。无奈鸵鸟是天然的奔跑健将,我们的逃跑比起鸵鸟的追捕显得逊色很多。很快还是被鸵鸟围住,不过,不必担心,毕竟鸵鸟还是取食有道的。虽然它们引颈凝视着我们,鸵鸟的头和脖子在我们眼前晃动,但鸵鸟不会对人发起攻击。它们喜欢的只是我们手中的玉米粒,当我们把玉米粒撒在地上,并向鸵鸟表明身上再没有食品了,鸵鸟便失去了对我们的兴趣,急着去吃撒在地面上的玉米。如果你足够胆大,将玉米放到手上伸向鸵鸟,几只鸵鸟会猛地将嘴啄向你的手心,虽然架势很吓人,但不会很疼,也许鸵鸟也懂得与人和谐相处吧。

  那里的胡杨林——很安静

  在离鸵鸟群不远的胡杨林前,我们看见一个由石块堆垒成的敖包,虽然不大,放在这里倒也适宜。敖包就是蒙古族人在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上用石头堆积起来的石堆,起路标的作用,敖包一般建立在地形较高的地方,人们在草原上很容易发现,每个路过的蒙古人都要拣上一块石头放在上面,这样日久天长,敖包就会越来越大。据说路人捡一块石头放到敖包上,站在前面许一个愿,日后一定会实现。我围着敖包仔细看了又看,居然忘记了捡石头许愿。

  离开敖包再往前走一段,进入到挺拔的胡杨树林。胡杨林很大,很静,只有踏在落叶上才会有一点响声。这种安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农村生活时经历的那种万籁俱寂的黑夜,躺在院子里,思绪可以漫无目的的肆意游荡。在离开农村的这些年,似乎再也没有享受到那种寂静的黑夜。据路标介绍前面可以划沙,骑骆驼游沙漠,以及更大的水域,可惜我们下午去的太晚了,到了树林已经下午七点多了,只好放弃了前面的探奇。

  天色渐暮,带着一丝没有游览恩格贝全部景点的遗憾,我们离开了这个粗朴宜人和谐美丽的塞北桃园。然而恩格贝的草滩远树,水洼芦丛以及鸵鸟敖包,让人回味无穷。如果下次还可以来,我一定走遍恩格贝的每一个地方。

  恩格贝概述

  恩格贝蒙古语,意为平安吉祥,历史上曾经是水草肥美,风景秀丽的地方,是黄河南岸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由于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的肆意开垦,水土流失,草原沙化,使这里逐渐夷为沙海,土地资源丧失,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失去了平安吉祥的原貌,当地农牧民被迫迁徙他乡。

  自1989年以来,一批生态建设者进驻恩格贝,开始了在沙漠中营造绿色的艰苦奋斗。经过近2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已治理沙漠16万亩,取得了沙漠治理的阶段性成果,农业、林业、水利、科技、旅游业同步发展,形成了沙漠治理与沙产业良性互动的循环体系。1997年恩格贝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国家生态建设第二批试点地区之一,2000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将恩格贝晋升为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